以“杏”为媒走出乡村振兴幸福路 □李文娜
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,5年后,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,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”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”。牟平区姜格庄街道里口山村以“杏”为媒,从2011年举办第一届杏花节开始,就已经走在了乡村振兴的前列,现已获得“十里杏花谷”的美誉,近年来还先后获得“中国传统古村落”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“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”等多项荣誉称号,村党支部书记也于2022年荣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。里口山人用自己淳朴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,书写着希望田野上的壮美画卷,同时也带给我们诸多借鉴和思考:
一 头雁领航
我们常说提衣提领子,牵牛牵鼻子,激活乡村振兴“一池春水”,离不开踏实干事的头雁队伍。里口山村所有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引领、关怀,也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团队。里口山村有无私奉献的当家人,也有一个和睦团结的领导班子,更有一群善良淳朴百姓。2004年,在外经商的企业家张华回到老家,看到家里的父老乡亲抱着金山过苦日子,非常心痛,决定回村帮助父老乡亲摆脱贫穷,走出一条致富路。要想富,先修路,但是贫穷的小山村集体收入一片空白,张华就垫资修了进村的路,从此打通了这个美丽闭塞的小山村和外界的联系。之后她又先后垫资1500多万元,为村里安装自来水、整治河道、水库扩容、修路绿化,建设基础设施。在张华的带领下,现在这个小山村已经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。
二 产业立基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,为了长远发展,丰富农民的钱袋子,里口山村围绕着杏子,做出了长、中、短期产业规划,以杏为媒,打开了产业振兴之路。
首先是三产服务业先行一步。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满山的杏花发展乡村旅游,打造了50多个休闲庭院,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。但是这样的打卡地只是季节性的,想让百姓持续收入,还得有固定产业,于是,里口山村开始探索酿酒产业,这在牟平村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中是一枝独秀,也激发了里口山村百姓的种杏热情,使得千年古杏种植业得以传承下来。
为了进一步规范产业,做大做强,做出品牌,2019年里口山村党支部注册成立了“烟台市十里杏花谷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”,走上了党建引领的产业振兴之路,里口山村的产业发展之路从此有了主心骨,也更加规范了。
三 文化铸魂
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。乡村振兴,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。为了提高村民素质,2019年6月15日里口山村投资30多万元打造了烟台市第一家山村共享书屋——再思书苑。书苑内部采用简约复古风格,打造下沉式、高台式、休闲桌式等多功能阅读空间,藏书三万余册,涉及天文、地理、农业、政策、文学、养生等多个领域,平时对村民免费开放。同时,书苑与鲁东大学、滨州医学院、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三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,将书苑作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,定期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。针对外出务工人员、留守儿童开展“一封家书”亲情交流活动,针对孤寡老人开展“杏福助老”活动,针对贫困户开展“杏心相印”帮扶活动,展现了它的文化引领价值。
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,里口山村先后投资50万元,在村中心位置修建了379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,包括休息凉亭、秋千、长椅和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,在这里开展村歌、村晚、广场舞、趣味运动会、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体活动,全面启动乡村文化振兴之路。
四 生态固本
幸福生活离不开美丽舒适的环境,2019年里口山村率先引进了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,统一集中处理村民的生活污水,这是牟平区唯一一个实施此项目的村庄。污水处理设备共建有3个一体化污水处理站,处理规模达到50吨/日,整个项目自动化运行,可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远程操控,无需人员值守,处理后的水质达到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中的一级A标准。
近年来,区镇两级加大对里口山村的支持力度,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,逐步实施村庄绿化、美化、亮化,尤其是2017年里口山村被纳入牟平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后,在原来的基础上,对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,擦亮了生态振兴最美的“底色”。
五、治理护驾。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。当前传统乡村治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,乡村治理难度不断加大,里口山村创新推出“网格化”治理模式,打通了基层治理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他们将村民分成六个小组,每个小组建立一个微信群,组成六个网格,村委主任担任网格长。安全生产、疫情防控上通下达等各项工作都可以在这里完成,实现了乡村治理和服务的全面升级。
点多、面广、人手紧是当前乡村治理的一大“痛点”,里口山村在融合运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础上,创新地运用网格化、数字化乡村治理手段,为小山村的乡村振兴路提供了最坚实的铁军护航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